POS机测评网

共建、共生、共享——区块链社区自治及分布式运营的内核机理

刷卡机测评员

近几年,区块链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不仅在逐步改变资产市场的模式和格局,更逐渐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中。区块链的发展变革全球瞩目,全新的经济发展时代已经来临,随着国家和地方部门的重视,区块链和已有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已经建立起联系,逐步实现落地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区块链,在寻求不同的方式去学习了解区块链。不少的人开始关注区块链社区,那么区块链社区是什么?区块链社区的作用是什么?

说区块链社区之前,先来说说什么是社区?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

社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区块链社区是什么?

了解了社区,再来理解区块链社区就容易多了,区块链社区就是将有相同爱好的区块链用户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有一定基础设施组织集合而成的集体,在社区中大家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关于区块链的一些内容进行互动,区块链社区的稳定也是需要一个相互互动的场景,并且是有共同属性的。

在区块链社区中包含了开发的组织、项目方、志愿者以及投资者,如果区块链项目已经进行到开源了,那么这个区块链技术开源社区本身的意义就是区块链社区了,比特币是最早的数字货币,所以最早的区块链开源社区就是比特币。

区块链社区是一个衍生品,因为区块链的火热,所以讨论区块链话题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大家在一起互相讨论所以建立起了一个社区,在这些社区中不仅仅是分享,有点时候区块链社区也是项目社区,内容基本上是围绕一个项目而展开的,就像比特币社区一样。

如何借助区块链深度协作的理念制定出一个具有社交属性的平台自治方案,并在该平台社区以及衍生出的多层级社群内开展分布式运营,一直是业内的顶层设计者孜孜不倦研讨的热点。把APP/Dapp 社区内因为流量、因为内容、因为价值共识产生的收益以“管理和运营经费”模式给到若干“超级节点”、“KOL(Key Opinion Leader)”甚至“KOC(Key Opinion Consumer)”,由他们在自己划定的若干区域内进行社区业务的提案、讨论、决策,制定出更贴近用户需求的运营方案来,这才是自治或者说是分布式运营的内核所在。

区块链激励的本质

通常来讲,区块链按基本结构来讲分为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和应用层等层级。其*识层主要包含共识算法和共识机制,能让高度分散的节点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中高效地针对区块数据的有效性达成共识,是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区块链社区的治理机制。目前业内流行的共识机制算法达数十种之多,主流的有工作量证明(POW:Proof of Work)、权益证明(POS:Proof of Stake)、委托权益证明(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BFT: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重要性证明(POI:Proof of Importance)、参与度证明(POP:Proof of Participation)等。而激励层则主要包括经济激励的发行制度和分配制度,其功能是提供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节点参与区块链的安全验证工作,将经济因素纳入到区块链技术体系中,对遵守规则的节点进行奖励,对不遵守规则的节点进行惩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共识层一定通过算法来规定和规范出社区成员应该遵守的共识机制,而激励层则从措施上进行利益的分配和违规行为的处罚。我们所熟知的BTC,ETH等主流数字货币都是借助POW模式进行自治和激励,而EOS与QTUM则是DPOS模式,ADA、NXT等遵循的则是POS共识。

社区自治的概念

社区自治是基于区块链核心思想理念,由达成同一个共识的群体自发产生的共创、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行为,衍生出来的一种组织形态。社区自治是区块链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之后的附属产物,是人类协作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进化,其本质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一种形式。

事实上,比特币作为第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协议,被广泛认为是第一个完整的社区自治。社区自治需要初始编程,但规则一旦建立,它们就会自动工作,并继续在不受外部来源干扰的情况下履行其职能。

社区自治的理想国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解释了分布式网络的特性: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性质;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连接;点对点间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了非线性因果关系。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的就是弱控制、分中心、自治机制、网络架构和耦合连接等等与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的信息社会时代的新型的社会结构、商业模式、人际关系,这是对区块链协议精准的提炼。

在设计一个 社区自治的运行机制时,需要考虑和分析的因素有很多,其需具有能与陌生人达成共识的组织目标和组织文化(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具备能与陌生人达成共识的包含创立、治理、激励等内容的规则体系,且此规则通过区块链技术置于链上,还要能与所有参与者形成利益关联的 Token 来实现全员激励。

在一个理想状态的社区自治系统中,管理是代码化、程序化且自动化的。“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组织不再是金字塔式而是分布式,权力不再是中心化而是去中心化,管理不再是科层制而是社区自治,组织运行不再需要公司而是由高度自治的社区所替代。

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由彼此的资源禀赋、互补优势和利益共赢所驱动。每个组织节点都将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才能资质,在通证的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有效协作,从而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目前区块链社区内容大多采用DPOS共识机制来进行自治,很多项目方在不进行自主研发公链的同时,也大量借鉴了DPOS的治理内涵来打造一个更加能与社区用户共建、共生、共享的新型运营模式,让项目方的生态布局牢牢的与用户流量和正向贡献行为结合在一起。小编将以互动性兼顾内容产出的轻型娱乐社区为例做一番分布式运营的畅想。为了兼顾社区大多数持币用户利益且能合理筛选出代理人履行自治职责,采用区块链治理模式的社区,其记账权的分配和区块的生产都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持币人投票选举出块节点;

2.系统随机制定区块生产者的顺序;

3.不按顺序生成的产区块无效;

4.固定周期内打乱原有区块产出顺序,重新洗牌。

如果将上述四条原则进行社区治理的映射,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自治规则:

将互动性内容产出型社区进行板块划分并按照板块内的成员贡献,预选出具有愿意深度参与社区生态共建的且具备相关能力的用户作为板块自治的候选者;

启动用户代币投票机制,将候选者按照得票数目进行排序;

按照得票数目的次序安排各候选者参与轮流参与板块自治管理;

按照固定周期(一周或者一个月)在板块内重新发起用户投票,重新确定自治顺序。

没有按照顺序行使治理权力和履行管理职责、或者擅离职守的管理者将受到惩罚——降低权限或者没收质押代币。

当然,这数条原则只是勾勒出了区块链社区的自治框架,为了最大化保证持币人的盈利状况、最小化支付维护网络安全的费用、最大化实现网络的效能、最大化缩减运行网络的成本、最优化产出社区的主流产品、最大可能地实现用户的互动性和流量聚合,一个社区的自治细则要复杂得多。而为了生态共建的长久繁荣,更好地实现用户与项目方的利益共生,一个接近完美的区块链长线激励制度和社群管理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用户,才是所有社区最应该着力的焦点所在,或许这才是分布式治理的真正内核所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