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机测评网

揭秘境内主流支付产业全景

刷卡机测评员

来源:中信建投

第三方支付业务

根据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类型可划为预付卡发行和受理、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三大类。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2011年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累计发牌272张,近三年,新牌发放基本停滞,而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仅5年,因此整个非银支付行业存量牌照进入清理整合阶段,被注销支付牌照的机构共有34家,目前还有237张支付牌照。1、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预付卡(指多用途预付卡)是由发卡企业以储值卡形式发行,持卡人可用于指定交易场景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凭证。从业务流程来看,主要步骤为:首先,第三方发卡机构受商户的预付卡受理要求,为其安装预付卡刷卡收单的软硬件。其次,发行机构销售预付卡,消费者购买。再次,持卡人通过网上交易平台或者线下商户的POS机进行消费,由发卡机构对卡内金额进行扣除后向第三方存管银行发送付款指令,存管银行向商户交付结算款,商户在收到结算款项之后向发卡机构进行佣金的返还。从产业链来看,主要供给方是发卡企业、售卡渠道、系统处理及支付清算机构,主要分为预付卡发卡、销售、系统处理与支付清算四个环节。2、银行卡收单银行卡收单是第三方支付中的传统核心业务。银行卡收单是指通过POS终端(传统POS、移动POS等)以及自助支付服务终端(拉卡拉、缴费易、ATM等)基于电话线、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在特约商户为持卡人提供本外币交易资金结算的服务从而获得手续费。收单业务过程为特约商户安装POS机具,持卡人在特约商户进行购物消费时从商户那里得到交易单据和交易数据,扣减一定手续费后将消费资金记入商户账户。此外,移动POS支付流程跟传统POS收单区别在于前端和读卡方式不同,商户在移动应用程序上发起支付申请,输入付款金额并使用相连接的移动POS读取银行卡信息,或通过近场通讯技术或扫描二维码读取支付信息,之后的流程跟POS支付处理方式相同。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统计,2017-2019年银行卡收单交易规模分别达到70.4、86.5、101.3万亿元,同比增速维持两位数增长,在第三方支付中的占比约为27%左右,预计2020年银行卡收单规模增至116.3万亿。具体来看,传统收单还是线下完成较多,第三方支付收单市场的线下收单仍占大头,2017年线下交易占总收单规模的78%。银行卡收单和网络支付产业链相同,但产业链上主要参与者相同,但不同业务下角色和市场格局不同,以下将详细介绍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产业链及主要参与者。银行卡收单业务是典型的“四方模式”,主要参与方有发卡行、卡组织、收单机构、商户。发卡行:银行卡收单市场的发起者,主要为商业银行,业务收入来自向收单机构收取手续费分润但继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银行运营资质或者银行卡收单牌照后,线上发行虚拟“信用卡”业务,实质也充当了发卡行的角色,诸如“花呗”和 “白条”类信用卡。卡组织:1)银联,中国唯一的清算机构转接方,国内的收单机构几乎都是中国银联的成员单位,银行卡收单只是他们的一小部分中间业务收入,负责建立、维护和扩大跨行信息交互网络,建立转接平台,为组织成员提供信息交换、清算结算、统一授权、协助组织成员进行风险管控及反欺诈等活动。虽然收单牌照由央行颁发,但实际的收单规则制定和管理、业务关系和逻辑是由银联设定的,换言之,第三方支付线下POS收单业务的直接管理者其实是银联。2)网联:2017年网联上线(即断直连)目的是监管资金流向,也是为了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的落地,网联的结算规则是按笔收取转接清算服务费,相比银联的线下收单按交易金额分成。线上支付的费率价格仍然按市场化定价(由支付机构与银行自行协商),原则是不能比以往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的费率高,因此可见网联的清算利润肯定比银联的清算利润要薄很多,一方面是对银联垄断地位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冲击,另一方面间接扰动收单市场格局,线上收单业务中,收单机构自主定价权更高,尤其交易量大的线上收单巨头对网络、商户和银行的议价谈判能力强,或造成行业马太效应,收单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收单机构:线下收单主体是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职责是线下布放POS机具,在持卡人在特约商户进行消费刷卡时,负责提供授权、账单结算等服务,扣减一定手续费后消费资金记入商户账户。第三方收单机构的盈利模式:靠为首次接入费(首次接入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系统需缴纳的费用,一般为一次性费用,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但随着支付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现在接入费已经很少收取)、服务费及交易手续费(96费改后手续费实行市场化定价)、收款机具和软件服务的售卖费,以及沉淀资金的利息收入等。96费改后发卡机构和清算费率都有所下调,为了维持合作关系,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只能降低服务费率,进一步挤压了其盈利能力。特约商户:和收单机构签订协约,一般是办理银联卡的商户、个人、企业与别的机构。3、网络支付依托网络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开放网络为支付渠道,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支付接口,为收付款人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的活动。从2016年后网络支付牢牢地占据大半的第三方市场,2017年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占比为67.8%,艾瑞咨询预计此占比在2020年会达到73%。此外,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8亿,较2018年底增长1.68亿,占网民整体的85.0%;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5亿,较2018年底增长1.82亿,占手机网民的85.3%,这表明随着4G网络快速高速发展、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和消费者NFC近场支付习惯的养成,卡基支付逐日向账基无卡支付演进。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焦点从收单市场转向网络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2017年其规模在第三方支付业务中占比约55%。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业务间存在替代效应,两类支付方式的市场占比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比重将从2013年的38.9%直线下降到2020年的9.6%,而同期移动支付业务占比从8.6%向63.4%逐年靠近。从交易规模来看,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在2016年开始大幅缩减,而移动支付保持稳健增长,同比超104%,移动交易规模将达到331.4万亿。与去年相比整体规模有所下降,其中互联网支付行业受到的最大冲击主要来自于网络借贷交易规模的持续下降。互联网支付互联网支付是指客户通过桌式电脑、便携式电脑等设备,依托互联网发起支付指令,实现货币资金转移。电脑作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终端具有较好的普及性,用户粘性也较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路径相对较少,主要包括网关支付、快捷支付及认证支付。运营主体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中既可以选择银行账户直接支付也能选择第三方支付账户支付。其服务客户主要以企业客户为主,包含电商平台、航旅商户、P2P商户等,同时也为个人客户提供服务。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主要在线上场景中使用,使用场景较单一。互联网支付业务流程跟POS收单类似,只是通常由网联替代银联担任清算角色(但部分互联网支付企业也会接入银联清算系统),流程为持卡人发起付款,商户提交交易请求,收单机构将加密的支付信息推送给清算机构,转接给发卡行进行验证授权,然后清算机构发送交易反馈结果,清算机构与发卡行完成清算后,收单机构将扣除服务费后结算给收款行的商户。移动支付移动支付是指基于监听通信技术(蓝牙、透视、NFC、RFID等),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手机、PAD等)和移动通信网络完成的一种货币支付方式,从而实现线下支付和线上支付融合,智能手机作为第三方移动支付的终端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和用户黏性。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路径也比较多样,其中包括纯远程支付的网关、快捷、认证支付等,也包括NFC、地理围栏、条码支付等纯近场支付,还有二维码支付、手刷支付等线上线下的支付。运营主体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中既可以选择银行账户直接支付也能选择第三方支付账户、通讯账户支付。依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其服务客户主要以个人客户为主,兼有电商平台等企业客户。第三方移动支付跨越了线上线下的限制,使得支付场景多元。相对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产业链更为复杂。远程支付产业链包括网络运营商、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移动终端提供商、消费者和商家。特别是前三个是核心环节,移动运营商承担技术实现通道,银行金融机构要承担起资金账户最终管理者,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管提供交易信息转接平台实现资金在最终账户的转移,设备制造商提供相关应用的手机和芯片等硬件设备,需求方商户和用户则通过市场培育,移动支付市场是双边市场,以便吸引用户使用,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商家加入移动支付的应用商圈,才能互相促进相互影响,而近场支付主要需要特定移动终端和POS机以支持二维码/NFC支付。从互联网金融各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支付是发展最早,模式、生态也最为健全的子行业,这源于支付本身的属性是对所有商业活动最基础的支撑,同理,在支付服务商两大寡头以极低费率提供支付业务,叠加严监管环境,支付业务本身难以实现高盈利,但两大巨头并没有视支付业务为利润中心,而是将支付看作流量入口和数据沉淀,成为O2O产业生态及互联网金融(理财、信贷、保险)的金钥匙。移动支付机构竞争格局及壁垒:移动支付市场集中度较高,呈现双寡头格局。在移动支付行业,头部互联网巨头常年保持寡头地位(2019年市场前二的机构分别占据54.4%和39.4%的市场份额),中国联通5月发布App排行榜,市场前二的支付平台月活量分别为8.04亿、10.24亿,此外,支付应用软件的总安装量CR5高达9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