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微信正式开始对用户的信用卡还款业务进行收费。按照其此前披露的收费方式,每个自然月累计还款额超出5000元的部分按0.1%进行收费(最低0.1元),不超过5000元的部分仍然免费。
三天前,发生了一件看似不关联的小事。
11月28日,多家支付公司收到来自深圳金融联网络服务中心的一封邮件,显示将于近期对现有代收付业务服务范围进行调整,其中非公益类、公用事业类商户及收款账户开户行(代收)、付款账户开户行(代付)不在深圳地区的商户将于12月7日起统一进行关停操作。
天眼查显示,这家“深圳金融联网络服务中心”正是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深金结”)的下辖机构。这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机构所发送的邮件,可能是微信支付信用卡还款业务收费背后的真正原因。
经济观察报从多位支付人士处了解到,关停代收付通道的并非仅仅只有深金结,全国各地央行分支行的集中代收付系统都在陆续关停。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副总裁告诉经济观察报,其与深金结方面沟通的结论是“12月7号关一批,12月21日再关一批”。而除此以外,其他代扣通道“基本上也是今天关一家明天关一家的节奏,年底之前应该都会整治完”。
“深金结”们的尴尬
邮件内容显示,关停相应代收付业务的原因,在于“代收付业务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各银行均加强了渠道管理,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小额支付系统集中代收付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17]110号,下文简称‘110号文’)的相关要求”所做出的决定。
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内部发布了110号文,明确了集中代收付中心将严禁向公用事业类和公益类以外的其他机构提供代收付服务,对于已为其他机构提供代收付服务的集中代收付中心要求断开,并提出了2017年12月31日的大限之期。
时隔半年,靴子终于落地。“财付通之前使用的通道,除了深金结,还有天津、陕西、山西央行分支行的集中代收付通道,这些通道一停,成本立刻就上去了。”一位银行系清算中心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代扣江湖临时生变,考验的是各家支付机构的金融通道能力,而之所以微信还信用卡开始收费,支付宝还没开始收,区别就在于此,“财付通之前是做游戏点卡起家,随着微信支付的发展规模才逐渐壮大起来,从金融通道能力来论,确实不敌支付宝,支付宝有300多个金融BD(地推人员),一个人搞定2家银行,直联网络基本覆盖全国。但是长期来看,直联这个事情也不能长久,所以以后到底怎样,还不好说”。
长远来看,银联和网联可能会成为支付机构们仅有的两个选择。
一位接近银联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确认,“财付通在银联是有交易量的,目前为止就支付宝没有”。
就全国而言,此前各集中代收付中心到底涉及多少灰色产业规模,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数字。但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透露,全国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接口规模相对较大。
而提及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则不得不提一家名为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有限公司的企业。公开资料显示,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成立于1995年12月,是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由13家银行发起共同设立的专业跨行支付清算机构,2014年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更名为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一些历史问题,为了解决同城结算的问题而设置的。”深圳当地一位支付机构副总裁告诉经济观察报。
代扣“法外江湖”即将消失
在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看来,110号文与217号文,均是央行针对支付市场乱象的规范举措不断立体化的过程。
集中代收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业务?顾名思义,该业务上分为两块,对消费者的代扣和对商户的代收。而事实上,对于该项业务,业内有一个更直白简洁的称呼,谓之“代扣”——基于持卡人与商户签订的业务委托协议,授权商户向持卡人指定账户发起并完成指定款项扣钱的业务,不需要持卡人再次确认和输入密码,甚至在每一次扣款时,无需再度提醒持卡人。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代扣服务本身不一定拘泥于银行卡,也可以是银行虚拟账户等,代扣服务分为对公代扣、对私代扣两类。相较于银联只能对私扣款的功能,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接口功能似乎更为强大。在拥有协议书的情况下,需要商户发起的扣款指令要素只有卡号(必送),姓名、证件号、手机号(可选)等,并不包括密码和其他验证要素。
但某种程度而言,集中代收付中心的代扣接口很容易为一些“二清”机构、“大商户”甚至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法外之地”。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也正是风控的缺失导致了这条灰色产业链最终走向末路。
早在今年5月,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向经济观察报透露称,央行之所以动议整肃代收付业务,源于此前山西同城清算系统的一起风险事件,有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陆续扣款数千万。
“在这起大额风险事件之前,代扣业务的乱象已经持续了多年。诸如套现、包装户等收单市场的违规行为,代扣市场一样不少。”上述接近监管的人士称,“这次整治并非清算总中心出手,而是以央总行发文的形式,这一点上,事态严重性已可见一斑。”
代扣业务利益链
事实上,集中代收付业务在公开场合很少被业内人士提及。其原因在于,
一者,集中代收付业务属于清算总中心管理,后者是央行直属单位,在央行没有出手监管的前提下,没有哪个职能部门有资格动议监管;
二者,在集中代收付中心代扣接口拥有绝对价格优势的前提下,利益链庞大,寄生在该利益链上的群体人数众多。
“在这个江湖的人,都很清楚这是一个无法公开化的商业模式。大家都为求财,就不要声张。难就难在,集中代收付中心本身并不精于对风险的判别,更无论风险的追偿机制。风控的责任和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支付机构的手中,因此风险很容易就失控了。”上述接近监管人士称。
一家第三方支付企业CTO告诉经济观察报,理论上,只要掌握了代扣渠道,要实现不法目的几乎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难度,“在信息倒卖的这个灰色产业链里,持卡人信息根本不是什么秘密。而持卡人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一旦泄露,通过代扣就可以在没有密码的情况下轻易扣完卡内资金并转移。”
除了为不法分子牟利带来便利以外,集中代收付中心本身的牟利行为也是代收付业务为行业诟病的重要原因。
就全国而言,到底各集中代收付中心涉及多少灰色产业规模,这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数字。“在代扣业务上,集中代收付中心的整体代扣规模应该是大于银联的。代扣属于无卡业务,不属于银联管,银联也没有能力管。”一位股份制银行的交易银行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但因为是一个灰色产业链,有些地方敢放通道,有些地方不敢。有些地方放得多,有些地方放得少。而在放出的通道中,哪些是合规,哪些是违规,也很难辨别。因此没人说得清到底规模也多大,即使是监管机构,可能也只有一个概念,没有准确的数字。”
110号文的落地 “法外江湖”终将消失
随着110号文的落地,这片“法外江湖”可能也终将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5月出台的110号文,11月13日央行进一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7]217号文,下文简称“217号文”),除了切断无证机构的支付业务渠道,也将全面检查并从严惩处持证机构为无证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的违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银行亦同步下发了持证机构自查内容,其中包括代收付业务开展情况,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银行、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集中代收付中心也都在自查序列。“此前已经发生了多家支付机构将代扣、快捷、网银等通道放给银行,再由银行集中清分放给下游支付机构甚至‘二清’机构和‘大商户’,包括平安、中信、恒丰等多家银行在内的银行系清算中心都因此受到相应惩处。”一位央行中支机构的人士表示,217号文的出台可以看出监管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该人士评价称,以前是谁乱放通道就处罚谁,现在是谁帮通道做清分就处罚谁,现在是自查阶段,各家支付机构、集中代收付中心、银行,大家不该放的通道该停停、该关关,过了12月31日,就是各地央行中支机构进行检查,此后如果再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相关责任人就地免职。“这么一来,基本上从源头上断代扣收付乱象的根了”。
来自经济观察网/李意安
- - - - - - - - - -
责编丨三七二一
POS商机网(www.pos37.com)
支付POS行业自己的论坛,灌水广告随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