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区块链实际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区块链1.0是数字货币,区块链2.0是数字资产,而期望区块链3.0能成为应用的平台。
那么,区块链3.0会是什么样的呢?
之前曾有人类比,区块链3.0是像操作系统一样的应用平台,而我们认为,区块链3.0的样貌更可能是价值交易的云服务平台。
也就是说,不是把区块链看成运行应用的操作系统,而是把它看成类似亚马逊云(Amazon Web Services,AWS)、阿里云等的云服务平台。
这类云服务平台将专注于提供价值交易的基础功能,人们可在其上构建各种价值的交易应用。
更像云服务的区块链3.0
让我们回到区块链的技术演进历程中去看作为云服务的区块链3.0。
在区块链1.0,即比特币的时期,为了创建一种新的数字货币,开发者修改比特币源代码,形成了新的区块链和替代币。
在区块链2.0,即以太坊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区块链的主要应用依然是创建数字货币,但不再需要建立自己的区块链及包括节点、开发者的全面生态,而是可以编写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在其上创建通证。
这些通证在技术上的有效性是靠以太坊区块链网络来保障的。以太坊曾把自己定位为一台“全球分布式计算机”。
在《区块链革命》中,商业思想家唐·塔普斯科特这样写道:“区块链上运行的所有计算资源,可以在整体上视为一台计算机。”
对于区块链3.0,我们期望,除了管理链上原生的、映射自线上或线下的各种数字资产之外,在区块链上能进行复杂的价值交易应用,即从区块链2.0的一个个通证进化到区块链3.0的一个个应用。
区块链3.0不再只是一台全球计算机,而更可能是很多台全球计算机组成的价值互联网。
区块链3.0要成为“应用的平台”,会使得它的基础模型可能和已知的以太坊模型有不小的差别。
从区块链2.0到区块链3.0,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性能问题,比如以太坊计划通过改用PoS共识机制Casper和分片(Sharding)技术来提升性能,又如EOS采用DPoS(委托权益证明)机制来提升性能。
但是,为了让区块链可以变成应用的平台,架构的变化同样重要。
一个个应用(App)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可以把它们看成区块链操作系统上的软件,它们用的是一条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去中心网络;
可以把这些应用看成类似于一条条链,它们有着自己的分布式账本与去中心网络。
现在看,区块链3.0更可能是一系列链的叠加与连接。
未来区块链3.0的整体构成方式可能类似于现在的云服务。
亚马逊云等云服务的出现,是亚马逊把自己的基础设施通用化,向所有人开放:
①开发亚马逊云的软件系统;
②部署和维护一个包括数十万台服务器的计算机网络;
③为其他公司与开发者提供云计算软件服务。
现在的各个作为基础公链的区块链项目,做的正是云服务:
以开源软件系统、分布式账本、去中心网络为基础,提供一系列与价值有关的云计算服务。
对应用的开发者来说,在云服务出现之前,要开发一个网站或应用,要自己架设和运维服务器。
对价值应用的开发者来说,要搭建自己的一条区块链。
有了云服务之后,我们可以选择与组合的一系列云服务,快速实现自己的应用功能,每个应用都像有自己*的一条区块链。
我们可模仿网络服务或云服务,称这一系列的软件服务为价值网络服务或区块链云服务。
当然,区块链云服务与现有的云服务也有很多不同:
·它提供的云计算软件服务是基于分布式账本与去中心网络的。
·软件系统通常不是由一家公司开发,而是由社区开发的,以开源方式发布。
·去中心网络不是由一家公司运维,而是由不同主体出于经济激励而自主提供的。
·一系列云计算软件服务也不是由一家公司提供,而是由社区提供的。
有人曾以移动互联网类比,认为区块链领域将可能出现类似苹果的iOS、谷歌的安卓等的移动操作系统。
在展望区块链的应用平台时,操作系统是合适的类比吗?
以操作系统来类比区块链容易得出的推论是,未来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区块链系统会成为产业的主导,就像曾经在桌面计算机、服务器和移动操作系统领域发生的一样:
桌面操作系统是Windows与macOS,服务器操作系统是Windows Server与Linux等,移动操作系统是iOS与安卓。
在2016年出版的《商业区块链》一书中,区块链专家威廉·穆贾雅以“数以百万计的区块链”作为一个小节的标题。
从整体上,他展望的未来图景是:“随着公有、私有、半私有、特殊目的以及其他类型区块链的增长和扩散,数以百万计的区块链世界将会实现。”
这种说法展现了最有可能的区块链未来图景。
比特币区块链的大量替代币与后来比特币的多个分叉币让很多人担心,这反过来让他们认为多条链是错误的发展方向,他们坚持认为应该只有一条区块链,也就是最初的那条比特币区块链。
之后,以太坊成为被接受的主要区块链之一,且看起来会有更多条区块链存在,但人们仍在不断地与操作系统的发展情况类比来预测区块链,他们认为区块链中会有两三种主要的链。
但我逐渐意识到,威廉·穆贾雅的“数以百万计的区块链”可能才是区块链的未来。
走向应用平台的五条路径:
1.联盟链与BaaS
以超级账本(Hyperledger)为代表的联盟链软件是重要思路之一,它由IBM最初提出与研发,现在由开源软件组织Linux基金会管理,是开发区块链应用的重要软件平台。
中国也推出一些拥有自主产权的联盟链,例如趣链推出的Hyperchain、金链盟与微众银行推出的Fisco BCOS。
与以太坊等公链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接入不同,联盟链则需要经过许可才可以接入,也称为许可链(Permissioned Blockchain)。
参与到区块链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需要经过许可,未经许可的节点无法接入。
联盟链有其特定的用途,比较适合大型公司在自己的内部部署使用,或者部署后在自己的产业链生态中邀请合作伙伴接入。
联盟链也可能由产业联盟共同发起与部署。
在2020年,蚂蚁集团将原蚂蚁区块链升级为“蚂蚁链”,其包括一系列云服务产品,技术上有蚂蚁链BaaS、蚂蚁链的开放联盟链、多方安全计算、分布式身份服务等,场景上有区块链合同、可信存证服务、授权宝身份授权服务等。
不过我们认为,要让区块链真正成为应用的平台,主航道还是比特币与以太坊所开辟的所谓基础公链赛道。
它们的目标是开发一条通用功能或专一功能的公链,任何人无须许可就能接入。
基础公链领域可以再细分成三类:通用类、功能类与行业类。
基础公链:通用类(general)
在这条路径上,以太坊已经做了开创性尝试且仍在持续发展。
它是完全通用的。
类似的项目还有不少,其中热门的有EOS、小蚁(NEO)、新经币(XEM)等。
按到现在为止的产品情况来看,对EOS的设计思路的简单描述或许是:一个更快、更好、更适合应用开发的以太坊。
波卡也是重要的通用类的基础公链,但特别地,它把重心放在了支持多条链的互通互联上,也就是跨链功能。
基础公链:功能类(functional)
基础公链的另一路径是开发专门用于某类功能的区块链,比如市值处于前20名的有专用于物联网的IOTA等。
区块链的经典项目之一是Steem区块链及其博客平台Steemit,它是专用于数字内容的,在中国有类似的数字内容项目,如币乎。
中国区块链社区巴比特开发的比原链(Bytom)是专用于数字资产交换的。
基础公链:行业类(sectoral)
基础公链的又一路径是开发专用于某个行业的区块链,充分考虑行业特点提供相关的功能,比如保险、供应链金融、游戏、政务等。
例如,总部位于上海的唯链(VeChain)是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品ID管理云平台,并以BaaS的形式为企业级用户提供商品资产管理、定位溯源、防伪校验、新型供应链管理等。
基础服务
除以上之外,还有一大类新区块链项目的目标是做技术的基础设施,可称为基础服务(basic services),如跨链、分布式存储、预言机、数据索引等。
随着去中心化应用的出现,分布式文件存储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星际文件系统(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IPFS)及Filecoin等项目备受关注。
Filecoin在2020年完成主网上线,开始正式运转。
另外,The Graph为以太坊等区块链提供了基于GraphQL的索引与检索功能,预言机领域的龙头是Chainlink等。
综上,在通向区块链3.0即应用平台的路上,大体上出现了五条路径:通用类基础公链、功能类基础公链、行业类基础公链、联盟链与BaaS及基础服务。
从多个网到多条链
雷纳特·卡桑辛(Renat Khasanshyn)曾展示他基于联盟链理解的区块链应用的未来。
现在的各类系统,比如相互连接在一起的金融系统,是由多个中心化的数据库组成的。
用区块链技术来改造这些系统,他的设想是,在合适的地方用相应的区块链取代原来的数据库与业务系统。
从中可以看到,中心化的数据库与业务系统分别被区块链所取代。
就像现有的系统由多个数据库以分散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新的系统是由多条区块链组成的,它们又以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
要注意的是,这里绘制的是几乎所有中心化的数据库都被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所取代,而实际情况可能是,适用区块链技术的会被区块链取代,适合中心化的仍保留原有的状态。
比如当前在区块链中,多条链之间的资产交换的有效方式主要是高度中心化的。